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在企业遭遇法律纠纷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无法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充分的保护。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更是让企业束手无策,很多案件都会经历从一审、 二审甚至再审,企业因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其中,而最终却往往以败诉结案, 并支付各种赔偿费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企业家并不了解中国法律的实施规则,再加上诉讼技巧与经验的缺乏,使得企业不能抓住案件处理的核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风险雷区,下面将常见的几个致命错误予以总结。
1. 不出庭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企业对官司不重视,开庭不出庭或出庭但却不提交任何书面证据,从而直接导致案件败诉 风险分析: 实践中,有一大部分案件的败诉是由于企业不重视直接造成的。有的企业在接到法院的诉状后,认为是原告方的无理取闹,根本不予理会,不向法院提交任何的证据,甚至都不参加开庭,以致最终法院作出缺席判决,以败诉告终。更为严重的是,因当事人缺席而导致的败诉,由于一审裁决的程序和实体均不存在问题,而在此情况下提出的二审上诉最终被支持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所以法律赋予的权利当事人应当努力去维护和利用,否则权利一旦丧失若再想挽回,则难之又难。
2. 答辩与反诉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混淆答辩与反诉的概念 风险分析: 在很多合同案件的审理当中,都存在相互违约的情况。企业在出现诉讼官司以后,应当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判断是否可以提出反诉。如果可以则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准备诉讼文书、收集相关证据,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实践中,有大量的企业单位,会混淆了答辩与反诉的概念,把大量的反诉观点融入到了答辩当中,不仅没能有效地抗辩对方的诉讼请求,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提出反诉的最佳机会,增加了诉讼成本,最终使得本来是互有对错的案件变成了一边倒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可惜。
3. 证据提交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误认为证据提交的越多越好 风险分析: 实践中,这一错误是导致大量案件败诉的直接原因。大家都知道,打官司其实就是打证据,但证据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诉讼的目的与需求,选择性地提交。证据提交环节是案件处理的绝对核心环节,企业如想赢取一场官司,让专业法律人士了解案件材料并根据具体的案情制定诉讼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在实务中提交证据也存在许多技巧,例如证据提交的时间、主要证据和补充证据的分别等,而掌握好这些诉讼技巧将会对最终赢取案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调解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应当调解的案件不调解,不应当调解的却进行调解,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风险分析: 在案件的审理当中,通过专业法律人士的协助,随着一些关键性证据的提交,以及法院对关键事实的认定,对于案件最终的判定结果,是基本上能有比较准确的预判的。在案件的实际诉讼操作中,当事人如果能事先对案件结果有全面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就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案件中存在的利弊得失,在此情形下就能在调解中掌握主动,根据自己在诉讼中所处的位置,适时进行法院组织的调解工作,并可制定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调解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5. 财产保全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诉讼打官司但不进行财产保全,最终造成案件无法执行或者无财产可供执行。 风险分析: 许多客户很关注官司本身的输赢,但却往往忽视了胜诉后的实际执行,而在律师的实务中也常常遇到许多人虽然赢了官司但却最终不能获得任何经济赔偿的情形。因此,在启动诉讼程序之前,需要对对方的的资产状况进行了解和调查。 在诉讼的过程当中,一般作为原告方需要支付诉讼费、律师费、鉴定费等等,如果在诉讼前不能对对方的财产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对其进行保全等预先防范措施,一旦出现胜诉而对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对原告方来说无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反而扩大了企业的损失。
6. 诉请不当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诉讼请求不当或诉请选择错误风险分析: 确定了合适的诉讼请求便为整个诉讼工作的开展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在实务中该如何确定诉讼请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呢? 一个案件通常会涉及好几个不同的法律关系,那么具体选择哪种法律关系进行诉讼,需要对比各种法律关系所涉及到的赔偿金额来进行选择,然后再根据证据的收集审查情况,最终确定诉讼请求。任何一项诉讼请求都需要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而没有证据支持的诉讼请求一般也是无法获得法院的认可,因此诉讼请求的确定与证据的收集与之前的审查工作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实践中,企业在准备提出诉讼时就结合具体的案情和证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诉讼请求,以此制定诉讼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否则一旦诉讼程序启动后再来更改诉讼请求,将会使企业在整个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
7. 诉讼费用交纳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不按时交纳诉讼费用 风险分析: 诉讼费用通常是在接到法院交纳通知后七日内要交纳,但很多当事人对于按时交纳诉讼费用一事不予重视,认为即使当时没交,事后补交也是可以的。但实践中,法院对未能按规定日期交纳诉讼费用的案件均视为自动撤诉处理,而一旦法院认定案件自动撤诉,继而认定案件并未真正提起,就有可能让一些快到诉讼时效的案件产生巨大法律风险。
8. 举证期限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不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 风险分析: 根据诉讼举证规则的规定,提交相关案件证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当事人必须在 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否则逾期再提交的证据可能无法进行质证,也不可能被法院采信。 实践中,很多案件当事人想要给对方进行“证据突击”,因此在一审中不提交任何证据材料,等到了二审才将全部的证据材料提交给法庭,而此时提交的证据显然是不能被法庭采纳的。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已有大量案例可以看到,很多在二审法院提交的证据均被以举证期限已过为由而不被采纳,因此,在举证期限内务必要向法庭提交证据。
9.审核鉴定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关于申请审计、评估、鉴定 风险分析: 在一些案件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关键事实,有证明义务的当事人,需要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交进行评估、审计或者鉴定的申请,如相关当事人在指定日期内未提交申请,将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实践中,由于在一些关键事实的认定上,当事人不进行审计、评估或者鉴定从而造成败诉的案例比比皆是。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在法院一审审理中不提申请,上诉后再在二审中提出,通常法院就不予理会了。
10. 强制执行法律风险点 风险点自查:判决生效后,不在二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导致“赢了官司却输了钱”。 风险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二年,超过该期限申请强制执行的,法院将不予受理。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拿到生效法律文书的二年内,如果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判决所指定的法律义务,那么当事人务必要在该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否则将造成当事人“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尴尬局面。 |